商家擅自拍摄短视频带货,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

短视频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商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然而,如果在拍摄过程中拍到了不知情的消费者,这是否算侵权呢?日前,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引发了广泛关注。

今年 2 月,王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把智能门锁,安装时被商家拍摄了视频短片并发到了网上。王女士认为自己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受到了侵犯,于是将商家起诉到法院,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在拍摄视频时,拍摄到了原告及家人的肖像,并且用于广告宣传,构成对原告肖像权和名誉权的侵犯。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在其注册经营的网络账号上发布致歉声明,并赔偿王女士经济损失 1500 元。
如今,许多商家热衷于将线下消费实况以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展示在网络上,以此来吸引更多客流。然而,这种行为却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商家和网络平台又该如何规范此类行为呢?
专家表示,商家在创新营销方式的同时,应当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事先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网络平台也应当加强审核力度,及时下架涉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短视频或直播内容。只有商家和网络平台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

为了避免类似的侵权纠纷,商家在进行短视频拍摄和宣传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事先获得消费者的明确同意,并告知拍摄的目的和用途。
在拍摄过程中,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个人空间,避免过度拍摄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合理编辑和处理,确保不泄露消费者的敏感信息。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涉及消费场景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审核:
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对上传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侵权行为。
提供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用户举报涉嫌侵权的内容。
加强对商家和创作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合规意识。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消费过程中,留意周围是否有拍摄设备,如有疑虑,可及时与商家沟通。
关注网络平台上的隐私设置,合理控制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
如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应及时采取措施,如与商家协商、向平台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只有商家、网络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